讲一下端午节的由来
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重五节、龙舟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始于战国时期,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。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庆祝。
据传说,屈原是一个忠诚的大臣,因为不满楚国的腐败和受贿,曾多次劝谏国君,但都未能改变楚国的局面。最终,他在楚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中被流放,后来在沉鱼落雁之地——汨罗江上游的东洞山投江自尽,以示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精神。
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啃食,百姓们将糯米、艾叶等物扎成米粽,投入江中以供腥味,同时也用龙舟划水打击水中的鱼虾,以示纪念。后来这个传统逐渐演变成为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节日,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。
在端午节这一天,人们除了吃粽子、赛龙舟之外,还有挂艾叶、穿香囊、喝雄黄酒、佩龙虎符等习俗。此外,端午节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传说,例如《百家姓》中的“端木”,《列子》中的“涂山”,以及《三国演义》中的“吴国太”等等。